在古装剧里我们能看到在一些重大场合时,有皇帝和皇后的头上都会戴着金灿灿的皇冠和凤冠,如此精雕细琢的饰品,不仅仅有着金碧辉煌的美感,还衬托出了佩戴的主人的尊贵气质,这项手工技艺被称作花丝镶嵌。
花丝镶嵌,简称:花嵌,又叫细金工艺,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,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。为“花丝”和“镶嵌”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。花丝选用金、银、铜为原料,采用掐、填、攒、焊、编织、堆垒等传统技法。镶嵌以挫、锼、捶、闷、打、崩、挤 、镶等技法,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瓜子型凹槽,再镶以珍珠、宝石。
花丝镶嵌历史
花丝镶嵌工艺早在春秋时就已有雏形,战国时期的金银错、唐代的金银平脱是它的前身。元、明、清三代在北京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花丝制作中心,明代花丝镶嵌集传统花丝、镂雕、錾刻、镶嵌技术之大成,极尽奇巧细致,使其发展达到鼎盛。清代,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,花丝镶嵌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。
进入现代,受市场需求不畅、款式陈旧、年轻工匠不足等因素影响,一些花丝镶嵌工艺作坊的经营现状并不乐观,花丝镶嵌工艺一度濒临失传。直至2014年,“繁花”花丝手包成为APEC国礼之后,花丝镶嵌才又重回大众视线。
作为燕京八绝(“燕京八绝”为景泰蓝、玉雕、牙雕、雕漆、金漆镶嵌、花丝镶嵌、宫毯、京绣八大工艺)里最繁复的贵金属手工技艺之一的花丝镶嵌,它是一门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宫廷技艺,是世界贵金属加工的巅峰技艺。在2008年花丝镶嵌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2018年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之中。
花丝镶嵌工艺制作
一件精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,往往是多种工艺的结合,其工艺复杂而且繁琐,。据悉,花丝工艺基本技法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为:掐、填、堆、垒、织、编、攒、焊。花丝制作的原材料为金、银、铜等贵金属。专用的手工拉丝工具称为拉丝板,上面由粗到细排列着四五十个不同直径的眼孔。
最小的孔据说要比头发丝还要细。在将粗丝拉细的过程中,必须由大到小依次通过每个眼孔,不能跳过,有时需要经过十几次拉制才能得到所需的细丝。从拉丝板中拉出来的单根丝在行内被称为“素丝”,经过一定的加工,搓制成为各种带花纹的丝才可以使用,“花丝”之名由此而来。
“花丝为骨,镶嵌做饰”花丝之后,更需要妙手镶嵌。从明清时期的北京花丝镶嵌技术上看来,镶嵌工艺主要分为锉、锼、崩、挤、镶等几种。把金、银薄片锤打成器皿,然后錾出花纹图案,接着将金属片做成精致的托槽或爪子形凹槽,然后将珠宝玉石等镶嵌后做以点缀,再组合在一起。
镶嵌要求“镶好、镶平、镶俏”,同是一块宝石,角度不同,就会直接影响外观俏丽。有的花丝镶嵌珠宝还以点翠、烧蓝为装饰。昌平定陵出土的万历后妃金凤冠,就是因为镶嵌了128块宝石、5449颗珍珠,并采用了点翠及烧蓝等技巧,被公认为是体现镶嵌工艺的最高境界珠宝之一。
正所谓慢工出细活,花丝镶嵌的每一个制作环节都环环相扣,如此繁杂又细腻的工作,只有保持着一颗匠心才能做出如此的精品。这项古老的技艺,凭借着自身细腻、精湛、华丽的特色走上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巅峰,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载古艺。